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CUTV.COM > 影视 > 影视评论

《金陵十三钗》——贩卖国殇的情色生意

   

    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20世纪最伤痛的人类浩劫,但是受到的关注程度不同。犹太人的灾难广为人所知,鞭挞、反思种族灭绝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数量巨大,而南京大屠杀在国际 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基本上很少被关注,直到张纯如这样一个勇敢但是业余且没有经验的华裔记者写出《南京大屠杀》这本畅销书。在数量、质量上,南京大屠杀的历 史研究、认真反思、文学和影视再现都远远比不上奥斯维辛,这是有多种原因的,包括犹太人在西方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二战历史研究的重欧轻亚的倾向,中国 在欧美语系中的缺乏话语权,西方对于日本的相对好感等。在深层的原因中,我们也不免要问:这是不是与中国的民族性里缺乏集体反思的精神有关?

    犹太人对奥斯维辛的反思是如此的严肃和警醒,以至于 The Holocaust (种族灭绝或大屠杀)、 Shoah(浩劫)、 Trauma (创伤记忆)都变成了跟这段历史有关的专属词,而且上升到了神学和《圣经》的高度。Holocaust 本意焚献全牲,是希腊异教徒的习俗,犹太人使用这个词,有焚尸炉、毒气室集体屠杀的惨痛记忆,也有指称对犹太人的杀戮在神学上犯忌的意思。而 Shoah 则来源于圣经,是大劫难的意思。令人吃惊的是,中文对这几个词的通常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对犹太人的特殊意义,而是与普遍的意思等同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Holocaust 和南非的种族歧视似乎没有差别,或者Shoah 和大洪水、海啸等灾难似乎是一样的。而实际上,这几个词只应该音译,保留原来的对奥斯维辛历史深究的意思。

    至于创伤记忆,犹太人的研究甚至比对大屠杀本身的研究还要深刻认真。毕竟,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除了惩罚罪魁祸首以外,重要的是防止类似的大屠杀 再一次发生。犹太学者争来争去,最后的公论是创伤记忆不可以完全复原,如果我们可以回到灾难原址,复原屠杀的场景,那么原先的屠杀就变成很多事件中的 一个事件,允许各种角度的解释、甚至允许对于有没有发生过的抵赖。记住创伤的最好方式,犹太人认为,就是不要碰原先的伤疤,而是从伤疤周围着手,记住大屠 杀的前因后果。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构成了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影视作品的底线和基础。这类作品有很多,最早的是1946年奥森·威尔斯导演的《陌生人》, 里面穿插了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最有名的是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最近比较有名的有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 的《阅读者》等。

    列举的这几部作品都是卖座又叫好的杰作,特别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辛德勒名单》,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来表现创伤记忆的严肃和残酷屠杀中人性的温暖。但是,哪怕斯皮尔伯格再小心翼翼地对待创伤的问题,关于这些电影的争议还是不断。犹太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批评斯皮尔伯格发浩劫财,把大屠杀变成了赚钱的一桩生意(“Shoah Business”),把集中营的影像好莱坞化。批评者特别拿《辛德勒名单》和1959年的电影《安娜日记》、1978年的电视剧集 《Holocaust》相比,指出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只有一个生存者,而《辛德勒名单》中几乎每一个观众在乎的角色都活了下来,是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提姆·科尔,《从奥斯维辛到辛德勒:历史是如何被购买、包装和贩卖的》。

    如果说好莱坞做了犹太人浩劫生意,那么中国和美国近年来兴起的南京大屠杀影视热做的就是大屠杀生意,而且做得不如好莱坞的精致、认真和对历 史的负责任。当然,这里面的质量有好有坏,不是所有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也有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分别,比如2007年的纪录片《南京》,就是美国在线公司副 总裁Ted Lionsis 在看了张纯如的悼文后决定无偿资助拍摄的。无论质量是多么的参差不齐,这些电影都还是严肃地试图记录下中国最创伤的历史之一,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世界所 知晓。所有的这些尝试,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都被狠狠地嘲笑了一通,因为这部摆明了要做中国票房冠军的2012年贺岁片做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屠杀生意

    在做这桩生意的过程中,这部电影犯了至少三宗罪。

    第一宗,用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虚化历史。不是我们不可以拍由战争作背景的电影,而是我们不可以用太多的不可信的虚构来将历史煽情化、戏剧化,从而虚化 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金陵十三钗》里面的虚构令人震惊的虚假、不可信,而违背了电影制作(哪怕是好莱坞化的制作)的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不管大情节是多么地虚假,细节要真实可信。贝尔扮演的约翰,在原著小说中根本没有,在电影中取代原先的英格曼神父变成了主角。前一分钟他还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醉鬼、色鬼,一心想付钱跟玉墨上床,在日本兵冲进教堂的时候准备偷了钱财躲进柜子里,突然没有任何铺垫地就大义凛然起来,保护女学生、拒绝跟他的朋友逃命、和玉墨含情 脉脉地谈恋爱、大哥哥似的抚慰书娟,说着非常不恰当、虚假、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文艺腔十足的台词。另外还有不可思议的巧合:约翰正好就是个葬仪化妆师,使得他能够帮妓女们化装成女学生;玉墨以前也是教堂女学生,而且英文在班上是第一名,所以她可以用除了有点口音以外最完美的英文跟约翰流畅交流;教堂门口千不停万不停正好停了一辆大卡车……

    影片开始的战争场面似乎是为了证实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也是张艺谋对大场面控制自如的看家戏的展示,但是中国军人的过分英勇的牺牲、以一当百的豪壮并不符合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也不符合任何战争中的真实场景。所谓八壮士,排成一竖排,一一被击中,以慢动作优雅地倒下,配上书娟强作解释的画外音;戴涛 少校,一个人智勇双全,不仅从容击毙无数日本兵,最后还拉动手榴弹,和所有敌人同归于尽。这都是过于浪漫、戏剧化的情节。情节的不可信予人口实,让别人可 以争辩:如果这些虚假的情节都是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话,那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从而宣告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情节而已。同样指责这部 电影可笑的虚假的情节,是由Todd McCarthy 所写的一篇文章,在1213日发表在好莱坞的重要的独立批评刊物《好莱坞记者》上,题为张艺谋和贝尔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崩溃于不可信的情节之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没有了
2011年度华语烂片排行榜下一篇>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
需要在登录后发表评论,请填写您的用户名和密码
    cutv正式上线